网站首页 > 资讯 > 山东协和学院组织教师集体宣誓(山东协和学院如何体现协同育人)

山东协和学院组织教师集体宣誓(山东协和学院如何体现协同育人)

2022-06-08 10:01:56 发布

【天天诗词网教育报道 记者 陈全】3金1银6铜,实现学校在赛事中的金奖零突破,获奖数量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,创造了民办高校“教赛创”模式改革的样板,这是山东协和学院在第七届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(以下简称“大赛”)上取得的优异成绩。

在以大赛为依托的“教赛创”模式改革下,本届比赛山东协和学院共申报基础项目10172项,参与学生30000余人次。经过校级初赛,共有99个项目入围山东省赛,获得92个奖项,其中省金17项、省银54项、省铜21项,奖牌总数位居山东省高校第一名。经过省级复赛,共有10个参赛项目入围国赛,其中4个项目进入全国总决赛,最终在国赛决赛中创造了3金1银6铜的成绩。大赛为教师的教、学生的学提供了载体,全部老师采用项目式教学、全部学生实现项目式学习,构建了师生学习共同体,开阔了师生视野,提高了师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,实现了“教学、竞赛、创业”的双向融入,落实了“以赛促学、以赛促教、以赛促改”的总体要求。

大赛助力山东协和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三大突破。一是重塑教学形态。以学生为主体,让学生在项目训练中挖掘实现自身价值的潜力,以教师为主导,变灌输知识为训练能力,实施项目式教学、体验式学习,重塑教学形态。二是实现质量跃迁。以“学生人人参与项目、教师人人指导项目”为目标,实现了大赛项目和大创项目“双万”目标,由量变到质变,取得了大赛奖牌数和大创立项数均居山东全省第一名的业绩。三是探索培养路径。创新了“全域创新创业教育”理念,构建了“开放协同”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“内融外协”的人才培养模式,探索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。

为此,山东协和学院教师在各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备,从各类大学生实验室开放项目、实践调研项目以及已有积累的较为成熟的双创项目中,选取适合参赛的优质项目,积极动员、引导、激励学生提早开启项目周期。

有多年项目带队经验的霍雨艳老师认为,参赛项目的选取应该体现创新思维,在产业实际应用方面做出有益探索,但同时亦需立足师生专业知识,实现合适教学层次的创新产出,不宜一味追求性质“高大上”,而要解决现实存在的行业问题,以此提升项目竞争力。她和医学院教师赵玲潇共同带领的团队项目“药知道-国内首创抗生素用药指示三联卡”,在本届大赛高教主赛道中荣获国家级金奖。

对此,赵玲潇表示赞同:“发现问题不难,但解决问题往往不容易。创新创业过程中,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,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,选择能够学有所成、创有所成的项目,树立精准的目标。这样才能达到双创教育的目的。”

谈及该项目的发展历程,霍雨艳告诉天天诗词网记者,项目灵感来源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产生的疑惑。在师生初步交流之后,霍雨艳和赵玲潇带领学生组建了项目团队,逐步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成型的实验室项目,乃至成熟的参赛项目。

在此过程中,教师着重扮演了“指路人”的教学角色,真正的执行和落地主要由学生完成,师生双方共同对未知问题进行主动探究,用教学相长代替了传统的知识讲授。她也建议教师同行放心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,不要怕做不成、做不好,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,首先做到认识、尊重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。

挖掘每个学生的不同闪光点,这也是霍雨艳的教学重点:“项目制教学的好处,还在于它包含了多种角色、多维任务,除了基础科研之外,有的学生善于表达,有的学生文字功底深厚,还有的能够轻松玩转新媒体、短视频……安排他们进行适合的工作,或是针对性地进行提升,都是项目成功的关键。”

在科研学习和项目推动的具体层面,霍雨艳强调师生信息收集能力的提高。“与多年前不同,我们的问题不是信息不足,而是信息过剩,某种程度上更加考验对于信息的利用能力。现在学生都是和社交媒体、短视频平台共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,如何引导他们在海量信息中抓取关键点,应当是教学的重中之重。在日常教学中,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训练。”这同时也对学生立足于当今社会意义重大。

赵玲潇则告诉天天诗词网记者,除了师生的共同努力,学校的系统性政策支持是项目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。“学校向我们开放了国家级医护实验中心,同时提供了大量互动交流机会,以其他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、附属教学医院等为依托,从立项资金、科研场地,到实训路径、专家指导,受益的不只是学生,教师也从中收获良多。”

这些系统性保障也为教学提供了切入口,在赵玲潇看来,传统教学中的知识讲授较为枯燥,很多学生难以从书本上生发科研兴趣。但与产业进行的“亲密接触”,能够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,点燃他们思考、质疑、探索的学习热情,前沿科技应用更是能带动师生进行交叉学科的理论、实践积累。

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,师生们遇到的往往是跨学科、多维度的复杂问题,山东协和学院的国家级铜奖项目“‘预’—情系双丝带 关爱半边天”就是在计算机学院和医学院等多院系紧密合作下完成的。来自计算机学院的张桂霞老师表示,因为项目的复杂程度,他们经历了不少困难和挫折,多次把已有设计推到重来,但在学校的坚实支持下,学生们表现出了可贵的韧性,学会了与问题“交友”,尽心尽力地重新打磨项目。

“跨学科教学不仅是为了满足项目的实际需要,同时也让学生在系统了解了创新创业所涉及的方方面面,可以说也是一种举一反三的教学路径。”张桂霞还为天天诗词网记者举例:“比如现在的数学专业,已经引入了很多计算机知识,十多年前可能并没有这些内容。反过来计算机专业也是如此,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之上的。今天的‘跨专业’,也许明天就变成了‘学科内’。所以,人才的培养定位和知识结构的建立都要有一定的前瞻性。在山东协和学院,我们也会通过同一专业 的不同方向设置,来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。”

“有人认为创新这个词看不见也摸不着,但其实它是一种可以指导实践的思维模式。除了作为动词,也可以作为副词,即‘创新地想’、‘创新地做’。”而针对参赛项目,张桂霞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了大赛评价标准,对课程进行了高品质严要求的迭代升级,优化教学体系,推动了山东协和学院的“教赛创”实践。

护理学院教师刘红对此感触颇深,“教赛创”改革模式和项目制教学也倒逼教师进行了教学升级:“在此之前,老师们也很少接触路演这样的形式。而现在教师则会主动整合教学案例,优化双创教学项目,对自身的科研课题申报工作也助益颇多。作为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目标,提升了学校的整体科研和双创实力。”

在山东协和学院,新生入学之时就有了自己的学业导师,在专业学习、个人规划、职业生涯等方面进行指导。同时,学生可以参与感兴趣的导师科研项目,从大一就开始接触应用实践。从细微处的创新出发,以项目制教学带动学生学习体验提升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针对教师的自身发展,山东协和学院组织了系统的创新创业师资培训、教学工作坊,激发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,让双创教学中的“向导”们能够及时了解产业行业趋势,提升双创带动能力。在不断参赛的创新实践中,教师们同样在科研和项目能力上有了长足发展,反哺师资力量提升,形成了校、师、生共同参与的良性循环。

除此之外,山东协和学院在职称评定、教师奖励等方面也积极向双创教育倾斜,鼓励以学生为中心、以教师为齿轮、以学校为平台,营造浓厚的双创氛围和“教赛创”体系。

在张桂霞看来,这样的体系至关重要。要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落地,学校和教师既不能做“旁观者”,更不能做“局外人”。学校要进行全方位的考量,找准“局内人”定位,营造良好的软性双创氛围,提供优质的硬性环境条件。

“双创教育应该成为一种思维教育和过程教育,一步步积累下来,量变形成质变,最终产生飞跃,就像我们的项目团队一样。”在张桂霞眼中,双创教育正如山东协和学院和它的师生们,青春而充满活力。

天天诗词网声明: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至邮箱:3066548754@qq.com联系删除。

目前已解决问题

162348

登录
发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