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> 资讯 > 落地一年,个人养老金业务运行如何?

落地一年,个人养老金业务运行如何?

2023-12-08 05:00:03 发布



2022年11月25日,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启动。这是我国积极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,有助于解决我国目前的养老资金支持问题。在落地一年的时间里,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运行状况如何?效果是否符合预期?还有哪些完善的空间?为此,《金融时报》记者专访了富达基金管理(中国)有限公司联席投资主管聂毅翔。

图片


聂毅翔 现任富达基金联席投资主管。拥有美国乔治·梅森大学的博士学位和芝加哥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,并持有特许金融分析师资格。




个人养老金开立账户数量目前已超过4000万户

《金融时报》记者:请您谈谈个人养老金启动一年来,运行状况如何?
聂毅翔:我们认为中国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出台恰逢其时。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落地是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发展的里程碑事件,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健全多层次、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进程,也使得社会保障制度整体更有韧性和可持续性。同时,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建立将促进国人养老储备和投资观念的提升,鼓励更多居民进行个人养老金融投资,更好地为自己的个人养老储备做规划、实现养老保障。
数据统计显示,自2022年11月启动试点以来,个人养老金开立账户数量目前已超过4000万户,准入金融产品数量持续增长。截至2023年10月末,个人养老金产品共计739只,含465款存款产品、162只基金、93款保险产品、19款理财产品。不同类型的养老金融产品在侧重长期保值的同时,在风险收益上也具有显著差异,因此可满足不同风险偏好人群的养老投资需求。


投资行为偏保守和短期化阻碍个人养老金推广

《金融时报》记者:您认为哪些因素阻碍了我国个人养老储备进程?
聂毅翔:从人们养老投资行为来看,目前存在的主要阻碍在于大众投资行为偏保守、风险承受能力较低,而且投资更趋短期化。《中国居民养老财富管理发展报告》(2023)显示,保守的养老储备方式在受访者中更占主导地位,有超五成(56%)表示偏好将银行存款或理财作为养老储备。
养老储蓄和投资的底层逻辑是用时间换取财富的积累和增长,时间复利效应通过长期投资才能实现,因此过短的投资期限与养老场景下长期投资理念背道而驰。然而,行为经济学揭示了人的非理性与惰性是长期投资面对的巨大阻力,追涨杀跌、频繁操作的投资行为并不能仅依靠投资者教育来改善,只有在产品设计、投资顾问等方面多管齐下,才可能培养一代人长期养老投资意识。


厘清不同阶段的养老投资需求

《金融时报》记者:针对上述问题,您有哪些建议?
聂毅翔:养老投资是逆人性的超长线投资,很多投资者都会面临“知易行难”的困境。基于上述问题,我们认为应当帮助投资者树立长期资产配置的观念、厘清不同阶段的养老投资需求,才能有效地将养老储备落到实处。
纵观人生不同阶段财务状况,养老资产配置需求主要分为三个阶段:资本成长期、资本保值期及资本支付期。资本成长期长达20年至25年,以养老财富积累为主要任务;资本保值期在退休前10年左右,以保护养老财产不出现太大亏损为投资目标;而第三阶段为退休后的资本支付期,该阶段投资工具需匹配现金流支出安排,以保障良好的养老体验感。
天天诗词网声明: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至邮箱:3066548754@qq.com联系删除。

目前已解决问题

162348

登录
发布